踏話頭:
從甲午戰爭被清帝國割據的台灣,從日據時代開始走向一條想望現代化的漫漫長路。這條路並沒有因為國民黨代表了中國接收了開羅會議/雅爾達會議/舊金山和約的結果,歷經數十年全球最漫長的戒嚴統治、在資本主義全球化的經濟發展中走向民主,被阻斷或者被達成。現代化的歷程只是尚未完成。
現代化需要更深刻素養的公民。深刻文化素養是來自於對自己與他人文明與文化的深刻理解與體會。淺薄的第二外國語教學與沒有體系的華語教學,只會扼殺孩子培養深刻表達能力、溝通協商達成共識,與其他公民共同擘畫未來的機會。
數位典藏是這樣的現代公民培養行動的土壤與工具。
Formosa Tâi-gí Kong-Ha̍k-Hāu [Formosa 台語公學校]
理念 Lí-liām:
用台語教學的全人教育體系(幼稚園,小學)
連結:
台灣另類學校:http://www.alearn.org.tw/mag/doc/b000201.htm
台灣雙語(國語+英語)學校列表:
* http://www.cbps.tpc.edu.tw/first_new.asp 康橋雙語中小學(高中,國中,國小,幼稚園)。
* http://www.sagor.hc.edu.tw/ 矽谷雙語學校(高中,國中,國小,幼稚園)。
外僑學校:
Sunday, November 18, 2007
Thursday, November 08, 2007
朝向整合的國際合作資料庫
國際合作在現在與過去海峽兩岸所影響的國際政治情勢下,其實是一件從各個角度來說都是相當困難的工作。台灣長期沒有機會參與國際社群的結果,是習慣用自有的規範標準,來處理內容發展的問題;或者即便是導入國際的規範與標準,也還是無法熟稔標準實作眾人所遭逢到的各種問題,因而錯失了溝通交流的動力與契機。數位文化工作的國際合作,也由於涉及團體機構多元、時空脈絡複雜,往往於經驗傳承與知識管理上,在特別是需要長時間累積的重要議題上,都相當不容易加以組織妥當、獲得長期累積的成果。
預計要進行的國際合作成果整合,大約可以區分四個層次來進行:事件中心的地毯式資訊蒐集、資料中心的彙整與整合、使用者中心的視覺化與搜尋採擷,以及政策中心的策略規劃發展與決策支援。
事件中心的地毯式資訊蒐集,乃是運用數位資訊技術,保存事件的脈絡與社會關係。例如單一克羅埃西亞世界文化入口網的「國際文化入口網站圓桌會議」,與會人員、議程、角色、會議結果等之間的相關資訊。然而事件中心取向,同時也是最為需要深度資料採集的第一線工作:參與會議前所進行的會議脈絡與重要性分析,必須要整理該會議的核心議題與相對重要性評估;而其他與會者會議前與會議後的訪談,也是可以評估與衡鑑資訊蒐集成果的工作。
資料中心的彙整與整合,是將分層化的數位資料,以 loose-coupling 的方式建立彼此的關連。以亞太先進網路會議如何銜接到世界文化入口網國際組織為例,原本以西歐北美國家所主導的世界文化入口網國際組織,在亞洲需要拓展合作伙伴;而亞太先進網路會議著重在亞太國家由網路應用所形成的叢聚效應,也正在文化議題層面形成合作默契與共識過程。如何確定資料彙整的處理上,能夠呈現這樣的特性?能否將需求與供給、問題與解答的情況,作到分層設計而相互呼應?
這樣的國際合作資料庫,在使用者中心的視覺化與搜尋採擷方向上,由於近年來 web-based 網路應用程式的高度競爭發展,可瀏覽的地理資訊介面作為視覺化工具的一環將會是最快可以達成的一步。例如:2006年參與克羅埃西亞古城杜夫羅夫尼克(Dubrovnik, Croatia)的「世界文化入口網」第二屆文化入口網站圓桌會議,所有與會各國代表的資訊,可以在這張 Google Maps 圖表中被初步整理:
View Larger Map
政策中心的提問,則是著重在這些會議一個個點所銜接起來的線、甚至到完整的面的出現。對於國家型計畫的整體政策規劃,是否這樣的基礎資訊,能夠說明方向與所採取行動、所投入之整體資源?當銜接回其他的部門,例如在地數位典藏資源庫的規劃、其他領域學者的提問以及文化創意產業的應用時,這樣的資料應該能夠提供一部份的基礎資訊,作為政策參考的依據。
預計要進行的國際合作成果整合,大約可以區分四個層次來進行:事件中心的地毯式資訊蒐集、資料中心的彙整與整合、使用者中心的視覺化與搜尋採擷,以及政策中心的策略規劃發展與決策支援。
事件中心的地毯式資訊蒐集,乃是運用數位資訊技術,保存事件的脈絡與社會關係。例如單一克羅埃西亞世界文化入口網的「國際文化入口網站圓桌會議」,與會人員、議程、角色、會議結果等之間的相關資訊。然而事件中心取向,同時也是最為需要深度資料採集的第一線工作:參與會議前所進行的會議脈絡與重要性分析,必須要整理該會議的核心議題與相對重要性評估;而其他與會者會議前與會議後的訪談,也是可以評估與衡鑑資訊蒐集成果的工作。
資料中心的彙整與整合,是將分層化的數位資料,以 loose-coupling 的方式建立彼此的關連。以亞太先進網路會議如何銜接到世界文化入口網國際組織為例,原本以西歐北美國家所主導的世界文化入口網國際組織,在亞洲需要拓展合作伙伴;而亞太先進網路會議著重在亞太國家由網路應用所形成的叢聚效應,也正在文化議題層面形成合作默契與共識過程。如何確定資料彙整的處理上,能夠呈現這樣的特性?能否將需求與供給、問題與解答的情況,作到分層設計而相互呼應?
這樣的國際合作資料庫,在使用者中心的視覺化與搜尋採擷方向上,由於近年來 web-based 網路應用程式的高度競爭發展,可瀏覽的地理資訊介面作為視覺化工具的一環將會是最快可以達成的一步。例如:2006年參與克羅埃西亞古城杜夫羅夫尼克(Dubrovnik, Croatia)的「世界文化入口網」第二屆文化入口網站圓桌會議,所有與會各國代表的資訊,可以在這張 Google Maps 圖表中被初步整理:
View Larger Map
政策中心的提問,則是著重在這些會議一個個點所銜接起來的線、甚至到完整的面的出現。對於國家型計畫的整體政策規劃,是否這樣的基礎資訊,能夠說明方向與所採取行動、所投入之整體資源?當銜接回其他的部門,例如在地數位典藏資源庫的規劃、其他領域學者的提問以及文化創意產業的應用時,這樣的資料應該能夠提供一部份的基礎資訊,作為政策參考的依據。
台灣文學館中的台語導覽
感謝 Pektiong 告訴我,國家台灣文學館已經完成的「台語導覽」。作者(之一?)是王昭華/一蕊華(一蕊花 cit-lúi-hoe),根據網誌上所說(我把台文跟華文調整順序,逐段對照)內容份量總共是:
引述其「台灣文學館常設展,語音導覽台語版」中一個我最近剛閱讀相關的段落:
能夠用台語聽見這段描述,感覺實在是有所不同。典藏能夠這麼立即而又直接地與讀者、閱聽眾互動,發揮感染力,既是台灣社會被各式各樣的政治力量壓抑了太久,也是誠如 Pektiong 所說,這樣的方向的確正確地打入閱聽者的心中。我希望能夠找到聲音檔或 Podcast 檔案,再來書寫自己跟周圍的人的感受。
...總仔共37條,萬二字左右,錄起來58分外,講--是按華語版落去翻譯,毋拘,兩爿的內容已經差真濟,幾仔位攏重寫過。雖然版權歸文學館,佇遮也是共搭出來,有興趣的朋友罔做參考,嘛歡迎掠包掠漏、指點指教。(已經錄音錄煞,袂改得矣就有影…)
...總共37條,一萬二千字左右,錄起來58分多,說是按華語版下去翻譯,不過,兩邊的內容已經差很多,好幾處都重寫過。雖然版權歸文學館,在這裡還是把它貼出來,有興趣的朋友且做參考,也歡迎抓包抓漏、指點指教。(已經錄音錄完,沒得改了就是…)
第一擺翻的初稿予文學館退轉來,因為「華語化」的現象相過嚴重──後來閣看著彼份稿,家己嘛歹勢甲…,平心共想起來,彼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啊。「翻譯」佮直接用台語思考來寫,在我的體會,怹陣動著的腦神經部位、抑是咧「run」的經過,無啥仝,嗯,是足無仝。
第一次翻譯的初稿被文學館退回來,因為「華語化」的現象太過嚴重──後來再看到那份稿,自己也不好意思得…,平心想起來,那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啊。「翻譯」和直接用台語思考來寫,在我的體會,它們動用到的腦神經部位、或是在「run」的經過,不太一樣,嗯,是很不一樣。
比論講,我搭佇花埕的文章,就真正是用台語想、直接寫出來的,雖然嘛有華語的影響,但是彼對我來講已經是「自然的」,必須愛經過「自覺」去khau掉的。我逐擺攏是歸篇寫完,下爿搭彼條「……」楚河漢界了,開始【華語對譯】,共頂仔的文字歸篇搭落來,開始一句一句改中文,一直翻落去。見擺到彼陣,攏是精神足thiám--è-ah,翻甲請請裁裁,意思到就好──天良講,附【華語對譯】的用意,毋是想講欲予伊獨立一篇就是好看、會順的華文,我調工保留遐的「台式華語」,是想欲予「國語人」知:喂!阮是安呢咧用一個詞、鬥一個句、形容一項物件、表達一款感覺……真正佮恁足無仝呢!
比如說,我貼在花埕的文章,就真的是用台語想、直接寫出來的,雖然也有華語的影響,但是那對我來說已經是「自然的」,必須要經過「自覺」去刮掉的。我每次都是整篇寫完,下面貼那條「……」楚河漢界後,開始【華語對譯】,把上面的文字整篇貼下來,開始一句一句改中文,一直翻譯下去。每次到那時,都是精神很累了,翻得隨隨便便,意思到就好──憑天良說,附【華語對譯】的用意,不是想說要讓它獨立一篇就是好看、會順的華文,我故意保留那些「台式華語」,是想要讓「國語人」知:喂!我們是這樣在講一個詞、湊一個句、形容一件東西、表達一種感覺……真的和你們很不一樣呢!
...總共37條,一萬二千字左右,錄起來58分多,說是按華語版下去翻譯,不過,兩邊的內容已經差很多,好幾處都重寫過。雖然版權歸文學館,在這裡還是把它貼出來,有興趣的朋友且做參考,也歡迎抓包抓漏、指點指教。(已經錄音錄完,沒得改了就是…)
第一擺翻的初稿予文學館退轉來,因為「華語化」的現象相過嚴重──後來閣看著彼份稿,家己嘛歹勢甲…,平心共想起來,彼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啊。「翻譯」佮直接用台語思考來寫,在我的體會,怹陣動著的腦神經部位、抑是咧「run」的經過,無啥仝,嗯,是足無仝。
第一次翻譯的初稿被文學館退回來,因為「華語化」的現象太過嚴重──後來再看到那份稿,自己也不好意思得…,平心想起來,那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啊。「翻譯」和直接用台語思考來寫,在我的體會,它們動用到的腦神經部位、或是在「run」的經過,不太一樣,嗯,是很不一樣。
比論講,我搭佇花埕的文章,就真正是用台語想、直接寫出來的,雖然嘛有華語的影響,但是彼對我來講已經是「自然的」,必須愛經過「自覺」去khau掉的。我逐擺攏是歸篇寫完,下爿搭彼條「……」楚河漢界了,開始【華語對譯】,共頂仔的文字歸篇搭落來,開始一句一句改中文,一直翻落去。見擺到彼陣,攏是精神足thiám--è-ah,翻甲請請裁裁,意思到就好──天良講,附【華語對譯】的用意,毋是想講欲予伊獨立一篇就是好看、會順的華文,我調工保留遐的「台式華語」,是想欲予「國語人」知:喂!阮是安呢咧用一個詞、鬥一個句、形容一項物件、表達一款感覺……真正佮恁足無仝呢!
比如說,我貼在花埕的文章,就真的是用台語想、直接寫出來的,雖然也有華語的影響,但是那對我來說已經是「自然的」,必須要經過「自覺」去刮掉的。我每次都是整篇寫完,下面貼那條「……」楚河漢界後,開始【華語對譯】,把上面的文字整篇貼下來,開始一句一句改中文,一直翻譯下去。每次到那時,都是精神很累了,翻得隨隨便便,意思到就好──憑天良說,附【華語對譯】的用意,不是想說要讓它獨立一篇就是好看、會順的華文,我故意保留那些「台式華語」,是想要讓「國語人」知:喂!我們是這樣在講一個詞、湊一個句、形容一件東西、表達一種感覺……真的和你們很不一樣呢!
引述其「台灣文學館常設展,語音導覽台語版」中一個我最近剛閱讀相關的段落:
戰爭kap傷痕:李喬《埋冤1947埋冤》
用長篇小說ê文類,來處理台灣歷史ê題材,是苗栗作家李喬ê專長。過--去,伊kä日本時代規模上大ê反抗行動,1915年自台南地區反--起-來ê「噍吧哖事件」,寫做小說《結義西來庵》;koh kä北部客家人開墾ê故事,寫做出名ê《寒夜三部曲》。你tsit-tsün看--tiõh- ê tsit phö《Tâi冤1947 tâi冤》,mä是伊ê作品,故事是leh寫1947年發生ê「二二八事件」。t„ 1987年解嚴進前,「二二八」是有耳無嘴bë-tàng亂講ê禁忌,˜-koh,hit-tang-tsün,李喬tiõh已經私底下一四界做訪問,資料累積十年久,訪問過七十外位民眾,l³尾,用真真假假一半一半ê寫作方法,完成tsit phö小說。冊名用「tâi冤」tsit-ê詞,是因為讀音kap「台灣」兩字tsiâ° uá。咱台灣雖然是一塊tâi足濟冤魂ê島,李喬認為講,若是tãk家心肝頭有慈悲kap憐憫,ë-tàng kä過去歷史上結ê冤仇tâi起來,未來,猶原是一位有光明ê好所在。
用長篇小說ê文類,來處理台灣歷史ê題材,是苗栗作家李喬ê專長。過--去,伊kä日本時代規模上大ê反抗行動,1915年自台南地區反--起-來ê「噍吧哖事件」,寫做小說《結義西來庵》;koh kä北部客家人開墾ê故事,寫做出名ê《寒夜三部曲》。你tsit-tsün看--tiõh- ê tsit phö《Tâi冤1947 tâi冤》,mä是伊ê作品,故事是leh寫1947年發生ê「二二八事件」。t„ 1987年解嚴進前,「二二八」是有耳無嘴bë-tàng亂講ê禁忌,˜-koh,hit-tang-tsün,李喬tiõh已經私底下一四界做訪問,資料累積十年久,訪問過七十外位民眾,l³尾,用真真假假一半一半ê寫作方法,完成tsit phö小說。冊名用「tâi冤」tsit-ê詞,是因為讀音kap「台灣」兩字tsiâ° uá。咱台灣雖然是一塊tâi足濟冤魂ê島,李喬認為講,若是tãk家心肝頭有慈悲kap憐憫,ë-tàng kä過去歷史上結ê冤仇tâi起來,未來,猶原是一位有光明ê好所在。
能夠用台語聽見這段描述,感覺實在是有所不同。典藏能夠這麼立即而又直接地與讀者、閱聽眾互動,發揮感染力,既是台灣社會被各式各樣的政治力量壓抑了太久,也是誠如 Pektiong 所說,這樣的方向的確正確地打入閱聽者的心中。我希望能夠找到聲音檔或 Podcast 檔案,再來書寫自己跟周圍的人的感受。
Wednesday, November 07, 2007
關於這個部落格
我開始這個 cyberarchiver 部落格有大約一年多的時間。一開始我的界定,是針對典藏的數位文化相關領域,作整理與思考:名字稱作 cyber-archiver 則是希望期許自己是一個網路世界中,關注典藏相關資訊的「虛擬典藏工作者」。
今天我決定給他一個中文名稱:思考典藏者。這個意思有兩重意義:思考的典藏工作者,專注在數位形式的思想與對話的典藏;正在思考著典藏工作意義的人。
我接著會把我所關心的國際數位文化、文化入口網站的典範改變,以及圖書館博物館等相關議題,陸續地整理出來。也會將 vox 上面過去曾經貼過的文章,也整理到這裡來。
今天我決定給他一個中文名稱:思考典藏者。這個意思有兩重意義:思考的典藏工作者,專注在數位形式的思想與對話的典藏;正在思考著典藏工作意義的人。
我接著會把我所關心的國際數位文化、文化入口網站的典範改變,以及圖書館博物館等相關議題,陸續地整理出來。也會將 vox 上面過去曾經貼過的文章,也整理到這裡來。
Sunday, October 21, 2007
創意產業的出現
今天閱讀中國時報去年(2006年)10月1日的文章「文化創意產業:台灣空轉 大陸火紅」:
這是從 Daodin 上面看到的文章,應該是 Jo 的剪報吧。閱讀的同時感觸也是蠻深的。人、事與機會的活躍,讓一個城市或者一個國家跳躍上國際舞台。然而台灣不是沒有參考過其他的經驗;我們有過荷蘭經驗、芬蘭經驗、日本經驗與韓國經驗,只是現在跟著全世界的目光注視著中國大陸、再度換上中國經驗而已。對於文化創意產業這回事,這中間究竟是什麼關鍵因素在真正發揮著影響呢?或者我們早就已經在舞台上了,只是我們的目光都在發散,不知道注視著什麼地方?
快步往前走了幾十公尺,沙塵逐漸消散,眼前的景緻同時出現變化:淒黑的工廠牆外,浮現一棟棟新穎的玻璃屋,來往的民眾不再身著藍色工人服,而是穿著 T恤、牛仔褲,許多外國人拿著數位相機穿梭其間,咖啡店、藝術書店、畫廊的招牌林立在四周,拐個彎進入一個黑漆漆的走廊,推開左邊的一扇門,結構挑高的百坪空間裡,雖然還殘留著工廠鍋爐的遺跡,天花板上依稀可見「毛主席萬歲,萬萬歲」的紅字,但現場已不見勞動大眾的形骸,只見桌子上放著藝廊的名片,現代畫作高掛在牆壁四處,「慢慢看喔!」打扮時髦的小姐在身後招呼著。
藝術特區 與故宮長城齊名
歡迎來到北京798藝術特區,這是目前北京最富人氣的國際觀光景點之一,今年大陸的五一勞動節,北京當局喊出一句順口溜,「早上到長城,下午去798,晚上吃烤鴨」,印證了798旺盛的人氣。這個佔地十平方公里的包浩斯建築風格視覺藝術園區,原本只是荒廢的大陸國營廠區和兵工廠,如今聚集著近兩百家畫廊、藝術家工作室、策展人辦公間以及咖啡館、酒吧等。在許多國際旅遊刊物中,798藝術特區已經被列為北京三大旅遊勝地之一,與故宮、長城並列。
據北京市旅遊局統計,二○○五年798藝術特區一共吸引了五十萬名民眾前往參觀,其中四成是外國觀光客,包括德國總理施洛德、比利時女王伊莉莎白、法國總統席哈克的夫人等等,都曾造訪當地。而每五名外國觀光客中,就有一人會樂於掏腰包購買藝術品。二○○三年,北京被「新聞週刊」選為年度全球十二大都市之一,理由就在於798藝術特區讓一個廢棄工業區搖身變成時尚地標。二○○四年,北京被美國「財富」雜誌選為全球最具發展前瞻性的二十個都市之一,原因還是因為有798藝術特區。去年九月二十二日到十月七日,798藝術特區舉行第一屆現代藝術雙年展,短短兩星期,就吸引了六萬名參觀人潮。
798 藝術特區並非特例。目前整個中國大陸,在文化部領軍之下,從南到北,從沿海省份到內陸四川等地,都在積極提振文化產業,從二○○三年開始,短短三年多的時間,大陸已經打造多個文化產業特區,舉辦過大大小小數不清的文化產業博覽會,許多地區的文化產值,每年已超過千億人民幣以上...
藝術特區 與故宮長城齊名
歡迎來到北京798藝術特區,這是目前北京最富人氣的國際觀光景點之一,今年大陸的五一勞動節,北京當局喊出一句順口溜,「早上到長城,下午去798,晚上吃烤鴨」,印證了798旺盛的人氣。這個佔地十平方公里的包浩斯建築風格視覺藝術園區,原本只是荒廢的大陸國營廠區和兵工廠,如今聚集著近兩百家畫廊、藝術家工作室、策展人辦公間以及咖啡館、酒吧等。在許多國際旅遊刊物中,798藝術特區已經被列為北京三大旅遊勝地之一,與故宮、長城並列。
據北京市旅遊局統計,二○○五年798藝術特區一共吸引了五十萬名民眾前往參觀,其中四成是外國觀光客,包括德國總理施洛德、比利時女王伊莉莎白、法國總統席哈克的夫人等等,都曾造訪當地。而每五名外國觀光客中,就有一人會樂於掏腰包購買藝術品。二○○三年,北京被「新聞週刊」選為年度全球十二大都市之一,理由就在於798藝術特區讓一個廢棄工業區搖身變成時尚地標。二○○四年,北京被美國「財富」雜誌選為全球最具發展前瞻性的二十個都市之一,原因還是因為有798藝術特區。去年九月二十二日到十月七日,798藝術特區舉行第一屆現代藝術雙年展,短短兩星期,就吸引了六萬名參觀人潮。
798 藝術特區並非特例。目前整個中國大陸,在文化部領軍之下,從南到北,從沿海省份到內陸四川等地,都在積極提振文化產業,從二○○三年開始,短短三年多的時間,大陸已經打造多個文化產業特區,舉辦過大大小小數不清的文化產業博覽會,許多地區的文化產值,每年已超過千億人民幣以上...
這是從 Daodin 上面看到的文章,應該是 Jo 的剪報吧。閱讀的同時感觸也是蠻深的。人、事與機會的活躍,讓一個城市或者一個國家跳躍上國際舞台。然而台灣不是沒有參考過其他的經驗;我們有過荷蘭經驗、芬蘭經驗、日本經驗與韓國經驗,只是現在跟著全世界的目光注視著中國大陸、再度換上中國經驗而已。對於文化創意產業這回事,這中間究竟是什麼關鍵因素在真正發揮著影響呢?或者我們早就已經在舞台上了,只是我們的目光都在發散,不知道注視著什麼地方?
Subscribe to:
Posts (Atom)